职名审查制度原本是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目的的,但从近几年的具体实践来看,各种征兆不仅使职名审查制度的副作用越来越大,有时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给予了很大打击。
隐性条件折腾老师?取消职称评审名额限制,结果会怎样?
由于上级职称比例低,指标太少,符合晋升条件的很多老师都看不到晋升的希望,在漫长的等待中,职称晋升条件的变化,使一部分教师从适合条件变成了不合格条件,逐渐失去了在工作中不断努力的原动力。
我们学校有几位同年参加工作的同学,同年当了老师,各种条件都不错,但是,由于指标的限制,对中学的高级职称进行了评价和等待,但是,突然一年一个市级优质课程的必要条件增加了,没有评价的两位老师很快就从以前的充分条件中不符合了条件,再加上年纪大了,不想和年轻人争优质课(其实以前学校的优质课经常得一等奖),放弃了升职,换成了佛系的老师。
虽然有很多老师完全具备晋升职位的条件,但因为没有指标而苦恼,变得消极地等待,例如,年末考核优秀,3个合计5分,再多也不加分,历史等指标是唯一能做的,另外,上了同一门课,我教得更好,但工资比一级职称高的老师少得多,心理上也不平衡。
因此,提出了限制职称审查的定员的提案,那么,对于符合晋升条件的老师来说,取消职称审查的定员限制,一定会如愿以偿吧,答案可能不乐观。
事实上,职称问题终究是利益问题,如果没有赋予职称的利益,就不会让老师们担心吧,同样,开放职称审查的定员限制意味着教师的工资上升,地方财政的压力增大,因此,从地方来说,并不是对开放职称审查的定员限制感到高兴。
表面上即使不限制职位晋升定员,隐藏的条件也会变多,老师升职的难度也会增加,例如,年末考核优秀,优质的授课,包含支教指标等很多硬件,本身有定员限制,如果老师们得不到感谢的东西,晋升职位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,不能期待。
实际上,评价中小学教师的水平怎么样,看看教的学生怎么样,看同行的评议怎么样,看社会的反馈怎么样,很难说离开这三点,就能正确评价好老师,很多不上课的人晋升了,讽刺坐在办公室看资料的审查员们。
总的来说,心在哪里,智慧在哪里,要解决职业名称问题给教师工作积极性带来的烦恼,方法比困难还多,否则,即使不限制职名审查的名额,也会在隐性条件下继续舞动老师。
-
朋友圈不定时发福利(开通会员免费获取资源)
-
微信号
5702701
点击我自动复制
暂无评论内容